今年以来,苏州市人社部门始终把做好工伤保险工作作为护航企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抓紧抓实,在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着力强化工伤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切实保障工伤保险基金平稳运行的同时,强化工伤保险“保护伞”作用,实实在在为劳动者谋福祉。截止到10月末,苏州市工伤保险参保户数达43.22万户,同比增长12.2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41.11万人,同比增长4.24%;年内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5.01万元,基金备付月份达33个月。
一、兜底线织密网,强化重点特殊群体精准覆盖。一是支持灵活就业。制定实施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明确规范多重劳动关系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与途径,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助力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截至10月末,苏州市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参保企业158户,参保人数3542人;多重劳动关系人员参保企业57户,参保人数482人。二是纳入“两类人员”。认真贯彻《江苏省超过法定年龄退休人员和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将该两类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拓保障企业拓宽用工渠道,使企业对“两类人员”从“不敢用”变为“放心用”,助力破除实习生和超龄人员“就业难”的壁垒,增强就业市场活力。年内苏州市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参保企业300户,参保人数2446人;实习生参保企业93户,参保人数1020人。三是推进“同舟计划”。加强与住建、交通、水利、市政、园林等部门联系,全面落实建筑领域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前置规定,大力实行动态实名制管理,推进建设项目全员覆盖。创新实践建筑工场工伤保险预防改善项目实施,健全完善建筑业特有参保模式,强化一站式便捷服务水平。截至10月末,苏州市建筑领域新开工项目3345家,参保人数83.06万人。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率达100%。
二、建机制抢机遇,推进工伤康复突破创新。一是提前筛查全覆盖。助力工伤康复与工伤认定业务有效衔接,落实康复专家提前康复筛查全覆盖,对康复价值较高的案件加快认定业务办理,缩短康复筛查确认时间,帮助工伤职工抓住最佳“黄金期”。截至2021年10月底,苏州市工伤康复筛查工伤人数达12464人,评估告知单发放数1667份,康复价值评估人数1006人,康复对象确认数773人。二是后延服务显成效。推进工伤康复跟踪与工伤预防有效结合。开展工伤康复定期回访工作,注重工伤康复效果反馈收集,汇总工伤康复典型案件,加强工伤康复成功案例宣传。工伤康复治疗同时融入工伤预防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三是“沪苏同城”促融合。抢抓“沪苏同城”机遇,推进工伤保险经办业务与上海协作发展,将上海4家医疗机构纳入到苏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内,方便苏州工伤职工异地就近康复治疗,真正打破了区域限制,实现工伤职工的异地康复,8月20日,第一例赴上海市定点机构康复的病例已经顺利出院。将上海3家辅助器具机构正式纳入苏州市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定点协议机构,截至2021年10月底,苏州市共计63人次前往上海市配置辅助器具,合计配置金额达76.50万元。
三、重宣传优服务,擦亮工伤保险惠民底色。一是政策宣传普民生。借助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工伤预防培训项目、“乐龄苏州,社保添福”活动、“春风行动”、三代社保卡发放、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上线等活动热度,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手段,提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工伤保险政策知晓率,营造全民参保的良好氛围。开展针对性宣传,对重点人群进行精准宣传,解读工伤保险参保和未保后果,通过提升风险意识激发持续参保积极性。二是周到服务暖民心。在业务窗口的醒目位置设立办事指南、业务流程版面,方便办事群众,不让办事群众走冤枉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在业务大厅设立征求意见箱、征求意见簿及热线电话,及时听取、采纳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风险防控稳民安。强化工伤保险基金内控和监督管理,开展对10个工伤保险经办机构风险防控监督检查,全面梳理、排查工伤保险经办风险,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权限管理、信息比对以及风险预警、监测与防控等内容,采用与业务科室负责人座谈,抽查业务档案资料,查看操作系统,现场监督等方式进行深入检查。并对组织机构、业务运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5个方面提出50项监督检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