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老有腔调》——指尖乾坤 匠心传承 探寻 非遗纸鸢的智慧与艺术
风筝,古代称作“纸鸢”,始于春秋,盛于唐宋,一根竹骨、一张绢纸,承载着中国人的飞天梦、匠人魂,融入了中式美学和美好期许。在太仓有着这样一批制作纸鸢的非遗匠人们,他们怀着匠人初心,致力于非遗纸鸢的传承,3月24日,《老有腔调》直播间邀请到非遗纸鸢匠人陈舜明,来和大家讲述纸鸢背后的故事。
陈舜明,出生于璜泾镇,75岁,现任江苏太仓新华舜剑风筝队队长。他从小就热爱制作纸鸢,真正开始从事纸鸢制作是在2010年退休之后,他凭借对纸鸢的满腔热爱,带领着他的团队制作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种类的风筝,也斩获了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项奖项。2020年,陈老师所制作的“郑和宝船”纸鸢在第37届潍坊国际风会暨第16届世界风筝锦标赛荣获“大型风筝放飞奖”,同年,荣获全国体育竞赛银奖。在他的工作室里存放着大大小小的奖杯和奖状,不胜枚举。
如今,陈老师的团队每周工作日下午都会在新华村里教授纸鸢制作技艺,吸引了一批同样热爱纸鸢制作的朋友们,他们也同样怀揣着热爱,从事着非遗纸鸢的传承。团队每周五下午,还会去荣文小学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亲手体验纸鸢制作技艺,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助力非遗传承,让传统走向未来。
在直播间里,陈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他的纸鸢作品,从日常的小纸鸢到体型比较大的郑和宝船。陈老师说:一个纸鸢得以在天空翱翔,是骨架结构、材质工艺、纹样寓意、操控技巧的完整体系,一根竹条需反复消磨直至毫米级精度,一幅图案需数日工笔描绘,制作纸鸢的过程,需要不停地打磨,才能在天空中呈现出好的状态。另外,陈老师还讲述了纸鸢背后的文化故事。
文化的活态传承不是向后看的复古,而是向前走的创造。从师徒相传到走进校园,从乡土记忆再到世界舞台,非遗纸鸢的线,连起了过去和未来。非遗纸鸢的传承不仅是对一项传统手工艺的保存,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文化记忆与生活智慧的延续。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